今天早上, 抽個空去郵局辦事. 研究院的郵局小小的, 一樓可以寄信, 二樓則是處理金融相關業務. 由於我所辦的事跟存簿有關, 所以一進郵局就往二樓去. 還沒上到二樓, 就發現二樓的氣氛有點奇怪: 怎麼一堆人站在樓梯口張望? 一上去之後, 才發現郵局裡面有兩名記者在那邊四處晃來晃去, 好像想要找人採訪似的. 我馬上恍然大悟: 「這兩名記者是想來訪問匯款給施明德的人」. 由於我發現我必需等上20號才能輪到我, 再加上實在不喜歡看到記者晃來晃去的景象, 所以我當下決定: 明天一早再來吧.
一轉頭, 我下了樓梯, 離開了郵局. 在離開郵局前順便打了通電話給老婆, 告訴她這個「奇景」. 我在想的是: 奇哉怪也, 記者不去台北市比較大一點的郵局, 跑來南港研究院裡面的小郵局是要幹嘛? 難道大記者們覺得研究院裡面的研究人員們會比較積極匯款嗎? 或者是電視台在每一家郵局裡面都派了記者駐紮, 只要有人疑似要匯款給施明德就上前去採訪呢?
除此之外, 我想到的另一個問題是: 為什麼要派出SNG車採訪這些匯款者? 電視台想知道什麼呢? 這些匯款者的動機? 長相? 或是匯款金額? 恕我說句不太好聽的話: 這些都只是表象採訪而已. 換句話說, 這些採訪的深度是有問題的. 施明德現象之所以越演越烈, 絕對有它深層的原因在裡面. 所有的經濟, 政治, 文化, 甚至國際關係等原因, 促成了施明德現象. 但是大記者不去探討這些現象, 反而到郵局來訪問匯款的民眾. 這有點本末倒置了吧!
藉著想像, 我構思出了以下記者與民眾之間的對話:
(場景一)
記者: 請問您是要來匯款給施明德的嗎?
民眾: 嗯....(忙著寫匯款單, 沒空理他)
記者: 請問您匯了多少錢?
民眾: 100....
記者: 那請問您要匯款到那一個帳戶呢?
民眾: 郵局帳戶(心裡想著: 不然我來郵局幹嘛)
記者: 請問您對施明德反扁一事有何看法?
民眾: (可能反應1 - 破口大罵) 現在的總統XXXXXXX, 所以我支持施明德.
(可能反應2) 當然是支持啊, 不然我在這邊幹嘛?
(場景二)
記者: 請問您是要來匯款給施明德的嗎?
民眾: 不是....(心裡想著: 趕快走開好不好)
記者: 那請問您為什麼不匯款給施明德呢?
民眾: 呃....需要為什麼嗎?
記者: 對啊, 現在大家都在匯款給施明德, 請問您為什麼不匯呢?
民眾: 你管我....
* * * * *
前幾天, 在聯合新聞網上看到李家同的一篇文章, 跟施明德的這場行動有點關係. 由於某種程度上贊同他的看法, 因此轉錄於下.
----
李家同◎街頭運動…今天倒扁 將來倒誰
首先,我要說明的是:我認為陳總統不僅應該現在下台,而且早就該下台了。在副秘書長陳哲男被收押的時候,我就認為陳總統應該下台,因為他一定知道陳哲男的所作所為,我們無法原諒他。如果他說他完全不知情,也應該下台,因為他一定是完全不稱職的總統。
雖然我認為陳總統應該下台,我卻擔心迫使陳總統下台的手段可能有問題。我最怕的是:我們用街頭運動來迫使他下台。的確,如果群眾包圍總統府,或者癱瘓了總統府附近的交通,都可能迫使總統下台,而且我相信這是目前惟一能使陳總統下台的方法。但我非常不贊成用這種街頭運動來迫使總統下台。
須知我們是一個民主國家,民主國家一定也要是一個法治國家,包圍總統府,或者癱瘓了總統府附近的交通,都不可能合法,以非法的手段來達成一個目標,無論這個目標多麼偉大,我們仍不能做。因為這已經是近乎革命了。我們實行民主政治,卻又用革命手段,豈不矛盾?
用街頭運動來使總統下台,在先進國家是從來沒有發生的。美國實行總統制,總統中途下台,確有前例,但並沒有任何街頭運動。尼克森總統之所以下台,乃是由於高華德參議員勸他立刻下台,否則他就會在參議院提出彈劾案。尼克森知道大勢已去,只好鞠躬下台。
實行內閣制的國家,要執政黨下台,可以用倒閣的方法。歐洲國家,都是如此,日本也常有倒閣之事,但都沒有用街頭運動的,菲律賓是一個經常用街頭運動來使總統下台的國家。蘇聯解體以後,很多共和國發生大規模的示威抗議,也常使總統因而換人做。這種事情,有時的確大快人心,而且舉國為之歡騰,但從此以後,這些國家就一直是政治不安定的國家。
如果我們利用街頭運動使陳總統下台,未來的總統也可能在同樣的情況下台,試想這是多麼可怕的事!我們有時看到政府的領袖們不守法,當然不以為然,因此我們的示威運動,也一定要合法。執法者也一定要執法。在一個民主國家,遊行示威的作用是讓政府知道人民的想法,但不能一定要政府聽從示威者的意見,這是民主國家公民應有的修養。
我承認我的想法有點迂腐,因為陳總統不可能自動下台的,民進黨檯面上大老也已下定決心和陳總統共存亡。在這種情形之下,想請陳總統下台的老百姓只能以選票來表示意見。如果執政黨執意要替腐敗政府護航,他們應該知道後果。畢竟民主國家的選票是很重要的。
如果我們今天可以以街頭運動使陳總統下台,下次我們可能看到另一位總統如此下台。到那時候,後悔的絕對是我們,所以此例不能開也。
>>>>2006/8/18 聯合報民意論壇
- Aug 21 Mon 2006 13:25
[生活雜記] 無孔不入的記者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